你怎么知道反诈app的?
我是通过这个男人:老陈。
相信很多人都是因为他,
才知道反诈APP的!
很有工作创新,对不对?
但是,
他辞职了。
他干啥去了?
在短视频平台宣传反诈而爆火的民警老陈,这次他在视频里脱下了警服,说自己辞去了警察的职务,以后专注于反诈主播的工作。
他很有责任感,离职就离职,
不带走一片云彩!
现在抖音上的账号已经更名为“海港反诈中心”,
老陈辞职后的视频都发在了“老陈生活号”上。
网上都在说意外,
我感觉一点儿都不意外,
这两年上警察面试课,辅警面试课,
我经常用他作为【面试的事例论证】。
当真正去了解他的这些年时,
我发现,他的离职似乎早已有了预见。
他是一夜爆红么?
鬼扯!
他作为反诈宣传的警察代表,老陈走得不算顺畅,
你看他的年龄也知道,
他真的是从0开始琢磨了5年!
老陈的原名叫陈国平,
曾经当过军人,缉过毒,
直到2017年因诈骗案件高发,
秦皇岛市公安局海港分局成立了一个4人的反诈中队,老陈这才开始参与反诈工作。
最开始那是啥技术?根本就没有好吧?
这种案子只能靠他们每天都追着骗子跑,
去当地银行调证、再冻结赃款,
一年几乎有200天都在外面跑。
可更难受的是,即使抓到了诈骗犯,
那些被骗走的钱财也早已花完,
根本追不回来。
老陈动脑子啊,有责任感啊,
觉得应该从根源上解决,
还是得从宣传入手,预防诈骗。
但他们去校园讲课、去社区发传单,
效率既低下、效果也不明显;
甚至有遇到上午去讲课,
下午就有学生报同样内容的案子。
后来在2018年,受母亲在短视频追短剧的影响,
老陈为了提升宣传效率,尝试将反诈宣传搬上短视频平台。
在短视频平台上,他自费拍摄了包括杀猪盘、冒充公检法行骗、裸聊诈骗、校园贷等20多部反诈短剧。是不是很接地气,很实战,赶紧用在你的面试答题里啊,所有的答题都来自于生活、工作智慧啊。
亲自出演诈骗犯头目,其他演员就找一些朋友或本地征集的人士,好的时候一部剧也能收获上千万的点赞。
牛逼啊,真的是戏精附体。
但产出慢、粘性差、不稳定成了摆在面前的难题,
于是老陈又想要寻找更好的宣传方法。
你看,老陈的思维真的是甩其他一线公职人员一条街,人家根本就不是遇到点儿困难就不干了,
撂挑子了,人家一直在想办法。
2019年底,老陈开始尝试直播的方法。
每周用休息时间直播两到三次,一开始他只会对着稿子讲案例,比较无聊,直播间只有三五十人观看,最多也不过几百人。
后来他看别的主播连麦、PK,
原来把直播间的氛围变热闹,围观的人也会增多。
再次赞叹,真的是会观察啊,
人家真正践行了:互联网是最好的老师。
于是他开始和粉丝连麦,
自创了“陈氏心理学”用一对一的方式为受害者做心理辅导,最火的时候三天涨了10万粉,
但很快时间一长,直播间的热度便降了下去。
这回他又把目光瞄准了自带流量的主播们,
选择跟他们互动宣传反诈知识。
没想到,老陈还真选对了路,
各种主播在PK时突然看见他这个警察,
他们秒认怂、秒变正经的反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也引来了大量的粉丝。
与扮成“西厂公公”的搞笑主播PK,
看见警察的公公瞬间变得正经,
不断地重复解释:“我就是娱乐搞笑的哥,我啥事没干,绝对是良民”。
与可爱的小姐姐连麦宣传反诈,
最后小姐姐却被吓到主动现场脱发套,
承认自己是男生,但真的没有骗过人。
就是这些带有反差的连麦PK,
给老陈带来了一大波热度。
而真正爆火是去年9月3日,
老陈接连在抖音、快手两个平台进行了6小时的直播,总场次观看量达到1.2亿,是当年仅次于刘德华的流量。
同时爆火的还有被他数次宣传的国家反诈中心APP,也成功登上免费APP榜单第一。
与此同时,这两句话作为老陈的固有话术,也一下子成为了当时的流量密码。
“您好,我是反诈主播,请问您是什么主播?”
“请问您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了吗?”
粉丝有了,宣传也扩大了,但红了之后的老陈面临的质疑也更多了。
经受了多少的赞美,就有多少诋毁。
可想而知,身为公职人员的老陈,
由于公职带来的敏感性,
选择直播本就是与勇气在较量,
如今爆火的背后,一定有着更难以想象的压力。
正是去年9月那场火爆全网的直播后,
不管是直播间还是私信,不断有人出来质问老陈:
“下班后你凭什么穿警服直播?”
“你一个警察不去破案,怎么和妖魔鬼怪(主播)去PK?”
“你再这样直播,我就去实名举报你了”
第一次遇到扑面而来的网络暴力,
老陈觉得自己不管不管做什么,
都会被放大,都会导致舆情,
无奈之下他选择了退播。
停播后,他也没放弃反诈,
依然在接受采访时说着自己的目标:全民反诈,天下无诈。
后面包括央视网在内的一些平台都在喊话老陈,让他继续直播,于是在领导和朋友的鼓励下,才重新回归,但没想到这次又引起了更大的舆论。其实,明显看出来,他的发心是正确的,网曝的威力太大了!
就是前段时间,老陈在个人号的一场直播中,被神秘网友连刷333个嘉年华,价值一百万元。虽然他在直播时一直强调,“别刷礼物,弄个灯牌就行”,但还是没有止住这场巨额打赏。
直播时没有关闭打赏的功能,变成了质疑他的理由,一些网友质问:“公职人员直播开打赏,这合理吗?”
即使老陈每一次都会将打赏的钱捐出,个人号里也一直在晒捐赠证书,此次的百万嘉年华礼物也悉数捐出,可质疑和谩骂并没有停止,还是有人不断向单位举报他。
为了不给单位带来麻烦,所以他放弃十几年警察的积累:“我离开了队伍,他们只能黑我,无论我再做什么,他们都无法再黑单位了”。
听到老陈辞职的消息,有人表示惋惜:“没必要辞职呀”。
也有很多人表示支持,选择祝福:
当然也少不了一些人,
喜欢把自己的认知强加到老陈身上,
认为他就是为了钱才辞职:
还有人通过老陈的事想到了主持《谭谈交通》的谭乔警官,谭警官走红之后也曾有过一段时间的停播,
还患上了抑郁症。
有人特意去给谭警官留言,
想让他劝劝老陈,
谭警官还真出来回应了:
“每一个成年人的合理合法的选择都是可以的,但另一方面,既然做出了选择,就要承受选择可能带来的毁誉,这很合理!”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
正如谭警官所说,我想老陈只不过是做出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个艰难选择而已,无关对错。警官老陈做主播会有很多人会诟病他公职的身份,选择专注于其中一个职位也是很好的选择。
只不过,以前因为他警察的身份,做反诈工作更权威,与各种形形色色的主播连麦更能产生观众喜欢的化学反应;至于未来,没有了“警服”的加持,他应该如何让观众喜欢、如何宣传反诈,这是他将要面临的难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老陈和一位连麦柬埔寨的网红连麦,对方说陈警官已经被柬埔寨的犯罪分子盯上了,明码标价500万。面对这种威胁,老陈都没在怕的,只是一笑而过,然后坚持反诈宣传。
在这几年老陈不遗余力的宣传反诈,我们看到了国家反诈中心APP的普及,对反诈知识更熟知了,老陈为此做出的努力有目共睹。
最后多说一嘴,希望大家尊重“反诈宣传员老陈”的选择,不必过分苛责。就像面对种种声音,老陈说“时间将是最好的验证”。
很多人想走红,但不是每个人都做好了面对一夜爆红的准备。即便是在网络上泡了五年的老陈,面对网暴也选择脱离公职。
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离开了公职,脱下了警服,老陈就只是一个普通人,对宣传反诈骗事业反而失去了势能。
很多人不理解有的个人品牌离不开你在平台身份的加持。
老陈是无奈,想摆脱恶意网暴和各种举报他利用名气赚钱的困扰。
有名就有利,这些事,我也能理解领导的为难,毕竟为他一个人因人设岗给特别政策不好服众。
反诈宣传是为人民服务,值得支持,我也很期待,未来老陈能穿回警服,有更好的安排。
——本文选自秋叶大叔
人民日报三评网络暴力:别让网络暴力污染精神家园党报评论君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3-23 15:14
1.压实责任,筑牢“平台堤坝”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强调:“对侵犯个人信息、煽动网络暴力侮辱诽谤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强调:“从严追诉网络诽谤、侮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侵犯公民权利犯罪”。网络虚拟空间,依法治理要实,治理网络暴力、清朗网络空间是其中重要内容。
2022年初,中央网信办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其中重点整治的五个方面任务,排在首位的就是“网络暴力、散播谣言等问题”,包括借疫情、社会热点事件等挑动网民对立,进行人肉搜索、辱骂攻击等。众多网络平台升级预防网暴能力,新上线“风险提醒”“发文警示”等功能,整治不当私信和不当评论,推动形成预防网暴的合力。
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乌烟瘴气、暴戾恣睢的空间。网络空间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一场场“言语风暴”的背后,是个别人“键对键”时忽视了表达的分量、罔顾了发言的责任。
情绪先行,就容易成为“谣言传声筒”;理性后置,结果就会沦为“网暴扩散器”。要知道,匿名和虚拟不是“张口就来”的理由,道德和法治才是“言由心生”的前提。
如果说网络暴力行为是淹没理性、蚕食公序的洪水猛兽,那么网络平台理应成为一道守护精神家园的坚固堤坝。社交平台、内容平台、直播平台、购物平台……
在今天,随着互联网触角的延伸,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信息内容管理的第一责任主体,在坚持正确价值取向、保障网络内容安全、维护网民合法权益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针对北京冬奥会期间的网暴内容,有短视频平台拦截清理相关违规视频、评论内容,对存在互撕谩骂、煽动对立、谣言诋毁行为的账号予以禁言或封禁等处置;
有社交平台清理违规内容,视程度对个别账号采取禁言30天至永久禁言的处置。及时的响应、果断的举措,为网络暴力行为亮出了红牌、划明了红线。
表达有边界,流量有底线。企业做得越大、平台越活跃,相应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就越大。需要看到,一些社交平台、门户网站在防范网络暴力行为方面,还存在责任认识不充分、角色定位不准确、履职尽责不到位、制度机制不完善、管理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一定程度导致违法和不良信息禁而不绝。
事实上,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网络平台不会被流量绑架、被情绪左右。对各类网络平台来说,唯有立起“防火墙”、架起“高压线”,把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落到实处,才能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呵护健康精神家园,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把握主体责任内涵、完善平台社区规则、加强账号规范管理、健全内容审核机制……去年9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的意见》,系统提出网站平台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的工作要求。准确把握责任,明确工作规范,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运行规则,网络平台才能做大做强,网络家园才能风清气正,网络强国才能稳步前行。
2.加大震慑,擦亮“法治利剑”
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1年度十大案件”,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入选提名案件。
2020年7月,浙江杭州一女子取快递时被便利店店主偷拍视频并捏造发布虚假信息,造成谣言大范围流传,引发大量低俗评论,严重影响当事人正常生活。经法院审理,以诽谤罪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这起案件看似是个案,却关涉群众权益保障,反映了用法治方式铲除网络暴力、树立良好风气的决心。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广大网络用户获得更多表达渠道,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无序的情绪宣泄和肆意的网络暴力。
这些具有诽谤性、污蔑性的图文视频,损害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给当事人带来精神压力与心灵创伤。网络暴力行为,不仅冲破了道德的底线,更践踏法律的红线。只有擦亮“法治利剑”,打击网络暴力,才能对不法分子形成有效震慑,对社会风气形成正确引导,进而更好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法治社会绝不允许网络暴力。网暴他人与在现实中一样,都有可能构成侮辱、诽谤、寻衅滋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犯罪。我国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对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信息安全、名誉等做出明确规定。
就刑法而言,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除了刑事责任,网络暴力还可能涉及名誉权、隐私权等民事侵权责任,或因涉嫌侮辱、诽谤被处以行政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相关法律法规,是保护公民权益的堡垒,是令网暴者付出代价的利刃。凡是躲在屏幕背后的网暴者,必将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此前,针对网络抹黑,中国女排队员朱婷拿起法律武器维权,获得大批网友支持。但在现实中,一些网暴受害者却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
究其原因,大多网络言论具有匿名性,网暴行为溯源难,确定主体难;一些网暴言论会被即时删除,侵权证据固定难;一些网暴行为参与人数多,地域跨度广,受害者举证难。
特别是,一句无中生有的谣言诽谤,诉讼动辄需要花费一年半载,“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问题使不少当事人无法及时有效维护合法权益,导致不少网暴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推动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问题,需要打出法治“组合拳”。
在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中,杭州当地司法机关及时介入,此案由刑事自诉转为刑事公诉,彰显了对涉嫌侵犯社会公共利益的犯罪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对网暴形成法治震慑,首先要求司法机关依法履职,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帮助受害者更好维权。
其次,执法部门应迅速查办相关案件,坚决打击人肉搜索、恶意剪辑等行为及网络暴力黑灰产业。此外,如何界定网络暴力的边界和类型?如何压实平台事前审查责任?如何应对有组织、有策划、有产业链条的新型网暴?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美好生活护航,为社会治理赋能。
任由网络抹黑、网络暴力蔓延,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治理网络暴力,需要你我携手同行,既要把控自己的“言论边界”,以身作则维护网络文明,又要保护自己的“权利边界”,避免在自身权益遭受侵害时手足无措。
从留存网暴内容记录,到委托公证部门固定证据,再到向公安部门报案、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刑事自诉,以法律武器回击网络暴力,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必将得到遏制,还互联网一片清朗空间。
3.标本兼治,涌流更多正能量
互联网与日常生活深度融合,改变人们的沟通交流方式,也影响道德规范、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的形成。前不久,中国正能量2021“五个一百”网络精品评选结果发布,一位位网络正能量建设者、一个个正能量网络内容产品,为网络空间向上向善注入强大动力。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激浊扬清,则精神家园正能量充沛。一段时间以来,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问题成为污染网络生态的顽瘴痼疾。
或是借助网络热点挑动网络对立,或是肆意制造谣言,或是躲在键盘后面施放“冷箭”,或是发动人肉搜索侵害隐私……
网络暴力不仅给当事人带来身心伤害,更毒化网络风气、污染网络生态、降低网络格调,让每个网络参与者深受其害,特别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有人说互联网时代最稀缺的是注意力。的确,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关注的焦点、接受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影响网络生活质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阵地上正能量充沛,负能量的空间就会被压减。具体到网络暴力而言,作为一项世界级的治理难题,网络暴力背后既有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也有“唯流量”的内容创作导向,更有畸形价值观的传播,这些构成了网络暴力滋生的土壤。
以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治理网络暴力既是社会治理课题,也是道德文明工程。
治理网络暴力,需要破立并举、标本兼治,既切除病灶,也铲除病根。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围绕“道德建设迈出新步伐,网民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网络风尚更加浓厚”等目标,作出了重要部署。
近年来,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丰富网络道德实践,推动网络暴力治理不断从治标向治本迈进。例如,开展“中国好人”网上评议,有效弘扬网络文明;
组织开展“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积极发出“青年好声音”。这些文明创建的品牌活动,广泛凝聚起向上向善的社会共识,体现了标本兼治的政策导向,必将不断提升治理网络暴力的成效、建设网络文明的质量。
往深层次看,网络暴力时有发生,也体现部分网民的网络素养不高,适应互联网发展的网络道德、伦理有待进一步培育。一方面要持续加大正能量内容建设的力度,让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成为主流。
另一方面也要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推进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广大网民尊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
与此同时,作为互联网内容的建设者、传播者,主流媒体应当发挥引领导向作用,以形式多样的内容供给、传播方式提升正能量作品的吸引力、感召力;
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发挥各自优势、拓展网络道德实践模式、壮大网络正能量的版图。坚持问题导向、协同发力,才能让正能量更加充沛、网络文明蔚然成风。
治理网络暴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提升网络文明也需久久为功。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情况,具体包括10个方面重点任务,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开展“清朗·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汇聚更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我们必能消除网络暴力滋生的土壤,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