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分析题】
一名干部3次开车未斑马线礼让,被取消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资格,对此你怎么看?
【花田老师解析】
这个题目,有些同学按照积极类答题方法来答,有些同学按照辩证类答题来答题。其实都可以的,只要你的框架正确,逻辑通顺,言之有理,自圆其说都是可以的。
但是,有一个要求:流畅+自信+有情绪。
如果你答题答的磕磕巴巴,就算你的语言再优美,也没有什么毛线用!听懂了么?
【花田老师示范】
小小斑马线,是城市文明的风景线,也是遵规守法的测试线。“礼”是文明要求,“让”是法定义务。对于题目中没有礼让斑马线,取消评优评先的事情,我觉得应该全面理性的看待。
这种处理方式具有其合理和优势之处:
1. 对于干部而言,是对其公职人员行为规范的一种约束,也是对执法层面的践行,不仅对干部队伍能力高标准要求,也是对干部队伍道德素质、行为规范的严格约束,会对整个干部队伍的良好形象起到制约作用;
2. 对于交通规范的落实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机动车肇事导致的伤亡事故中,约有13%是由于未按规定让行,居十大危险驾驶行为之首。
由此可见,斑马线前文明礼让,不仅是对法律的践行和恪守,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能够提升广大社会人的关注度。
其实,从题目中,我们看出,此规定是为了更好的约束干部队伍的行为,更好的激励全社会遵守交通规则和社会准则,但是这种行为也会有治标不治本的隐患存在,也可能引起部分干部队伍的抵触心理。
为了更好的践行礼让斑马线和遵守交通规则,我们应该依法治理与以德倡导形成双轮驱动,使礼让斑马线从建议倡导落实到执法层面,也让文明出行、安全出行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对此我有以下建议:
1.广大群众包括公职人员,应该提升规则意识,避免法不责众心理作祟,司机们的礼让意识应快速提升,行人也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绿灯变红灯时候,不强行过斑马线,过斑马线不要玩儿手机,不见缝插针,对于硬闯红绿灯的行为实行抓拍,警告,处罚相结合的形式。
2.社会层面上,我们可以开展一场“文明驾车,礼让行人”专项整治行动,文明办发布倡议书,号召广大市民从我做起、遵规礼让,共同营造文明有序的交通环境。
3.市交管部门,集中治理不礼让斑马线的违法行为,在全市开展“文明驾车、礼让行人”示范路口创建宣传活动,并组织公交、出租、快递、外卖从业人员签订承诺书,来自政府机关、街道办事处、社会单位、运输企业的很多志愿者也可以投入路口创建,车与人抢道要治,人与车抢道也要管。
4.将“文明驾车、礼让行人”教育纳入驾驶员的教育培训、考核考评,斑马线前的司机朋友须记住“321”,即距斑马线30米减速,20米准备刹车,10米随时停车。类似的“硬性”规定应该越来越细、越来越多,与之配套的交通设施、技术手段和处罚规定也会越来越完善。
5.政府加大技术投入,比如对路口的“电子警察”进行升级,可记录机动车“遇行人通过人行横道未停车礼让”的交通违法行为,并进行远程稽查,市民也可通过“随手拍”平台开展举报,违者将处以200元罚款、记3分,公交驾驶员还要根据其星级进行“降星”处罚。
这些举措,有助于推动法规落地生根,规范交通行为。
“礼让礼让,人车无恙;车畅其行,人畅其流”。毫无疑问,“礼让斑马线”是安全出行的底线,当车让人、人守规形成一种常态的社会规范,当每一条斑马线都成为城市的文明风景线时,中国文明就会展现在世界面前。
考生答题完毕!
关注花田老师,私信回复666,可领取面试上岸秘笈。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